English

南阳宛城区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

1999-01-20 来源:光明日报 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陈少强 我有话说

本报讯农民漂洋过海,到东南亚举办书法联展,并引起轰动。这不是天方夜谭,而是发生在河南南阳市宛城区的真实故事。它的主人公叫刘国方,是该区宛南书画社的农民社长。到国外举办书法联展,是这些农民书画家定期联展活动的一个延伸,像这样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区每年有5000多次。

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宛城区农民收入的增加,“文化热”也逐年升温。原有的农村文化网络面临着点少、线断、人散等问题,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。区委、区政府认为,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,是为奔小康提供充足的精神投入和智力投入,不能等闲视之。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,他们在推进小康村建设中,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小康的硬性约束,全面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遇到的设施差、阵地少、队伍散,以及由此带来的看戏难、看电影难、看书难等问题。

首先,把文化小康指标列入小康村建设规划,要求小康达标首先要文化达标,对小康村文化活动室的图书配置量、文化娱乐设备、群众年均看戏、看电影场次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次数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。二是多方投入,搞好硬件建设。在经济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,各级政府明确了文化投入略高于经济增长的原则,舍得花钱办文化,先后由国家、集体、农民集资200多万元,同时开展文化扶贫、“万村书架工程”,部门对口支援,机关干部、职工捐款活动,捐书2万多册,款物合计100多万元,对区文化中心和各乡镇、文化站进行扩建、更新、改造,全面落实场地、经费、图书、人员等,建成高标准集镇文化中心12个,并以文化中心为龙头,带动村级文化活动室300多个,形成环绕南阳市的“集镇文化中心群”。第三是搭台唱戏,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各文化中心站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,创办独具特色的“一招鲜”。红泥湾镇农民创办的“黑土文化社”、官庄、瓦店镇农民创办的宛南书画社、黄台岗镇农民的曲艺宣传队等一批文艺队伍、文艺团体迅速兴起,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一度沉寂的区说唱团、豫剧团经过整顿和建设,恢复了生机和活力,每年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600多场。他们与区文化馆的农村文化服务队一起,成为活跃在农村文化阵地的三支大型文艺轻骑队。区电影公司、区新华书店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,送科技电影、科技图书下乡,全力服务农民奔小康,被农民誉为“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火箭”。

政府搭好台,群众唱大戏,过去拿惯锄头镰刀的农民,如今对舞文弄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红泥湾镇黑土文化社,立足本乡本土,培养了100多名文学新人,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,官庄、瓦店镇农民创办的宛南书画社,定期组织社员举办书法、篆刻作品联展活动,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小有成就的农民书画家。农民争相学文化、学技术,使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脱颖而出,全区有3000多名农民获得技术职称,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